![]() |
|
作 品 賞 析 | |
作品裡的碎布,主要是源於家人或是自己創作過程中剩餘的布料收集而來。碎布,是在一次次的裁縫後,基於惜物與再利用的想法,將小小的裁剪殘片都聚集起來的結果。回收的茶包袋是曾經用來盛裝茶葉的容器,但它隨即面對的是即將被丟棄的結果,我將這即將被丟棄的茶包袋撿拾起來。然後將這些碎布的姿態細細的剪下,猶如獲至寶般的珍藏在茶包袋裡,儲存在舊抽屜的容器裡,藉著鐵鏽染浸染的天數長短,排列出一道時間的軸向,進而帶出收藏的一段時間性。(作者自述) |
藝 術 家 小 傳 | |
纖維創作藝術家,2012年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,2013、2014年連續獲「高雄獎」、及義大利「第九屆瓦奇里納獎-國際當代織品/纖維藝術競賽」三獎國際性殊榮。作品創作理念從自我成長的生命經驗出發,藉由生活中收集的物件,思考纖維材質的各種可能性;偏愛以「鐵鏽沁染」的手法,搭載具生命印記的各類物件,融入纖維藝術的創作領域中,引領觀者隨著記憶回訪時間的生命景觀,形塑個人的獨特風格。就讀研究所期間的《碎布記憶》、《內在物件》、《鐵鏽日記》是其中的代表作,並因而獲致「高雄獎」最高榮譽。其它重要得獎、展覽紀錄還包括2010年「美國新墨西哥阿布克奇纖維藝術雙年展」、2012年德國慕尼黑 「Talente 2012」、中國江蘇「從洛桑到北京─第七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」、「SUAVE西班牙第五屆國際織品配件評選三年展」入選和展出,與「纖維•紀行─陳穎亭纖維創作個展」,以及2013年「高雄獎聯展」等。(撰文/鄭雯仙)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