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九四四年上日本小學,其繪畫與書法作品,經常發表於校內,一九四八年台灣光復後,進入台中師範附小就讀,一九五三年進省立台中師範學校,拜國畫大師呂佛庭為師,學習水墨畫與書法,紮下筆墨根基與創作理念。學生時期即連續於全省學生美展和台灣中部美展中,屢獲大獎而備受矚目。
一九五五年拜林之助學習膠彩,研習寫生和敷彩過程、以及顏料調配等色彩學,同年,參加教育廳主辦之中韓文化交流展於漢城,另獲台灣中部美展國畫特選第一名。一九五六年台中師範畢業,任教台中市國小,努力創作不懈,獲獎連連。
一九七七年更因推行社會教育工作成績優良,而獲頒教育廳獎。歷屆的全省美展及台陽美展,施華堂均為得獎常客,使其後成為永久免審作家。
施華堂的膠彩作品,有山水、人物、花鳥、走獸等。早期作品多遭回祿燒毀,只能從收藏者僅存的幾幅畫中,得窺當時風貌之一二。如一九五四年之「碧山春水」有中國山水工筆之境,亦有日本浮世繪之趣。一九五六年之「下山虎」氣勢威猛,一九五八年之「雄雞何不鳴」勾繪細膩,表現禽類的鶼鰈情深。山水可說是施華堂的主要創作題材,對山的描繪有:「高山煙嵐」、「高原清夏」、「寒林山色」、「夏山煙嵐」、「奇萊山脈」、「喜馬拉雅山」、「黃山松煙」等,表現了群山排列、縱橫交錯與山嵐藹藹、雲煙渺渺的氣勢。對水的描繪有:「輝映」冷凝清冽,「明潭幽靜」水平如鏡,「驚濤裂岸」湧浪如花,「隱潭之瀑」水勢壯闊。山與水在其筆下,好似交相彈奏出諧和的自然樂音。
施華堂不但積極整合膠彩畫和傳統文人水墨畫之特色,並在四十多年的膠彩創作裡,體悟到許多個人心得,他利用墨來勾勒,再利用墨分五彩的特性來分陰陽面,可比美西洋畫的素描。墨再加一點顏色,多加些水分渲染,就如西洋的水彩畫。若強調墨的線條皴法,而顏色層次少點、淡點,變成了傳統國畫。用墨勾勒打底,上面層層敷彩或渲染到渾厚華滋,施以重彩,便如西洋油畫了。能夠把膠彩畫發揮的淋漓盡致,又能開啟膠彩畫的新路,是當代膠彩畫家們的課題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