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九七五年國立台灣藝術學院雕塑科畢業。一九七八年就讀西班牙聖費爾南度黃皇家美術學院,於留學西班牙期間,多次入選沙龍展、設計展,並參與無數次聯展。於一九八三年獲得西班牙國立馬德里大學美術碩士學位,回國任教於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至今。如同許多藝術學者一般,李光裕在早期的學習與創作中,一直是以西方的藝術觀念為主。他同意黑格爾對雕塑的看法,認為雕塑是古典主義的代表藝術,而雕塑的材料也已經心靈化了,心靈把物質加以改造轉換成為一個對象的形式用來顯現理念。因此在創作時,用較多的時間去處理材料本身的物質性轉換過程,並嘗試各種不同的材質,歸納出一些材料間屬性的差異及它們發展的可能性,透過不斷試驗逐步進入較為深層的探討。早期的作品特別強調細膩的寫實手法和觀點,在簡化造型時,卻又十分忠實地傳達出自己眼睛所見的客觀現象。
一九八三年回國擔任藝術學院教授時,李光裕重新審視自己與中國傳統美學的關係,展開了他的另一個學習方向,逛古董店、學太極拳、練氣功等。對中國古典美學與中國人之審美情趣有了新的體會,奠定了他的創作學理基礎,更孕育了他新的創作方向。從此,李光裕的創作開始走向他自己所說的再造期,明顯以寫意替代寫實手法來呈現作品題材多元的變化,並以局部造型替代整體形態作為創作取向。尤其是八十年代末期,借由「手」 為題材的作品,不斷探討中國書法及太極拳法中的線性美學。將手指旋動而造成節奏與韻律感,基於線性結構的關係,若將此類作品放置到公共環境當中,同時就擴大了它的複雜性。此時所須考量的問題已經不在作品本身,而是對於作品在環境中的意義與價值。
綜觀李光裕現階段的創作,他的表現形式是可認知與可解釋的,而表現內容卻是具有相當的人文性:充滿文學的、感情的、移情的或者對某一個時代的懷念。 |